独具趣味的押印
古人遇到交易买卖、借贷典当、公堂作证或担任中保,当事人都要在文书上签字,表示同意担责,文书才具有法律效力,称之为“押”。然而,古代的民众受教育程度又很低,不识字的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可是他们对契约及信用担保又有着同样的需求,很多时候都必须押字代名,于是就有了可作为签字凭证的押印。
最早使用押印的是汉代官员,他们审批完公文后,于末尾加盖押印表示同意,因简化了工作程序,很快就被推广开来。不过,押印又不同于镌刻全名的私章,印上刻的多是“诺”字或姓名中的一个字,比较简单,为了不被人仿冒,人们在制印的时候,经常会在字形字态上别出心裁,以自成体系,避免被人伪造冒用,由此形成了押印的独特艺术风格。如晋元帝司马睿为了防伪,“诺”字有如凤尾婆娑,称为“凤尾诺”。唐代韦陟签押,“陟”字呈云彩五朵的样子,旁人一看就知道是出自他本人之手。这种做法也被后世之人效仿,所以各历史时期的押印,字体多为草书或篆体,字形也多潦草而随意,目的就是本人易于辨认,他人却不易摹仿,成为个性化的专用符识。
押印的材质以铜、银之类的金属为多,也偶有玉石、骨角、红木之类的材质。因刻字较少,押印的体积也较普通的私章要小。其形制较为固定,上为印钮,下为印鉴,一些印钮上面还钻有小孔,可以悬系丝绳,以供随身携带。另外,有部分人对押印的使用率很高,如官吏处理公文,地方乡绅为邻里的田产房屋交易担任中保,典当行的朝奉收当货物,都要频繁用到押印。为了不被人仿冒,这些人多备有成套的押印,最多可至十二枚,上面分刻不同的字体,可根据不同场合需要变换使用。
制作押印的工艺主要分为錾字、镂刻和范造法。收藏押印,材质与工艺都是要优先考虑的选项,材质名贵,工艺精美,其价必高。另外出于名人之手的押印,其文化价值也是增值的一大因素。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的天价文物是什么?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从文化到财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惊人崛起
- 古玩市场:经营模式正在转换,别傻乎乎的跟不上
- 为什么“中国瓷器”已成为全世界收藏投资的硬通货
- 官员财产申报“新政”,让艺术品成“合理配置资产”的最佳途径!
- 古玩行情低迷?这样的藏品越卖越贵,还不愁卖!
- 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五大技术革命,重塑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经济格局,未来已来!
- 最后的资源争夺战: 古玩艺术品投资!
- 阿里进军艺术品金融银行业务:变革与机遇!
- 艺术品资产化:第三次财富大洗牌,你能抓得住吗?
- 艺术品投资的黄金时代:资本、抄底与政策的机遇盛宴!
- 2025:艺术品市场的黄金破晓与牛市征程…
- 民间收藏变现:这些新的实践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