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是继越窑之后重要的青釉瓷窑场
龙泉窑是继越窑之后兴起的又一个重要青釉瓷窑场。形成于北宋早期,衰落于清中期。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瓷尚保留着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 浅青或青黄色,釉层薄而透明。南宋为龙泉窑发展时期,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元初龙泉窑无论制作工艺还是釉色、造型和装饰都是南宋的继续,没有多大的变化, 随着内外销的发展,产量的增加,窑场数量和生产规模空前绝后,窑址群超过宋代几倍,从大窑、金村、溪口等地,扩展到邻近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龙泉窑为中心的 龙泉窑系,呈现出“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元代龙泉窑器物造型多样,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如菱形盘、高足 杯、蔗段洗、环耳瓶、凤耳尊、荷叶盖罐、动物形砚滴等。装饰风格上继承了南宋龙泉窑的装饰手法,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在胎釉工艺上,胎料中掺入了更多的紫 金土,提高了胎料中铁的含量,在二次氧化的作用后,器物的露胎部分,呈现铁锈红色。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釉色呈豆青、青黄色,豆青滋 润如玉。装饰主要有划、印、贴、堆等,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有各种花果、花卉、鱼纹、人物以及吉祥图案等。
洗是文房用具之一,一般把平底、矮圈足、腹壁较盘深的均称为洗。文房用具是指文人书房中所用的物品,以笔、墨、纸、砚四宝为主体,还有不少其他 辅助性用具,如纸怕风吹移动,就有了“镇纸”;写字时怕手臂的汗沾到纸张,就有了“臂搁”;洗笔要有器具,就有了“笔洗”;磨墨要用水,就有了 “水注”;放印要有盒子,就有了印盒,搁笔要有架子,就有了笔架,存放毛笔,要有筒装,就有了笔筒等。文房用具兴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文房”一词最早 见诸文献是南北朝时期,五代,“文房”成为文人书房的专用词。洗作为文具是龙泉窑较为独特的产品,产量大,器型变化多端,如口沿有圆唇、宽唇、敞口、敛 口、花口之分;腹壁有鼓腹、弧腹、斜腹、折腹、直腹之别。常见的有蔗段洗、双鱼洗、直壁洗等。洗除了具备储水、洗笔之功能,还增强了艺术欣赏性。
镇江扬中永鑫堂藏元代龙泉窑青釉蔗段洗(图1),高3.9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8厘米;花口(图2),斜壁,稍有弧度,腹壁刻成瓦棱 状;器腹中部作凸弦纹一周,形成上下二段,形似“蔗段”;平底,矮圈足(图3)。整体造型规整,施青釉,胎体较厚,基本上保持着南宋后期的制作特征,棱角 切削分明,造型线条优美。此器是用象生的手法,根据植物甘蔗的样子进行艺术加工,成为造型和装饰统一的艺术形体。民间风俗中甘蔗是一种吉祥植物,由于它一 节一节形似竹子,所以在民俗中祝福别人节节高升时,送一、两根连根带叶的甘蔗,表示祝福。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的天价文物是什么?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从文化到财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惊人崛起
- 古玩市场:经营模式正在转换,别傻乎乎的跟不上
- 为什么“中国瓷器”已成为全世界收藏投资的硬通货
- 官员财产申报“新政”,让艺术品成“合理配置资产”的最佳途径!
- 古玩行情低迷?这样的藏品越卖越贵,还不愁卖!
- 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五大技术革命,重塑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经济格局,未来已来!
- 最后的资源争夺战: 古玩艺术品投资!
- 阿里进军艺术品金融银行业务:变革与机遇!
- 艺术品资产化:第三次财富大洗牌,你能抓得住吗?
- 艺术品投资的黄金时代:资本、抄底与政策的机遇盛宴!
- 2025:艺术品市场的黄金破晓与牛市征程…
- 民间收藏变现:这些新的实践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