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足尖收藏刮起民族风

发布日期:2016-11-30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124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塞外青城的藏家手中既有蒙古族的刺绣长靴、满族富贵人家的花盆底,还有各种绣花布鞋、千层底……脚上的鞋子是人们衣饰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这些藏品也体现着不同地域中不同的民族风情。

  满族鞋饰精彩的不仅是“花盆底”

  据收藏爱好者齐建国介绍,在清代,汉族女人穿着弓鞋,满族女人穿的则是木制平底鞋和高底平头鞋,人称旗鞋。

  旗鞋木底是其特色,它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满族妇女讲究穿木底鞋,这也是满族先民有“削木为履”习俗的反映。至清初已发展成为高跟木底的女鞋,尤其满族贵族妇女,穿的更为普遍。满族妇女不尚裹脚,通常穿着宽大的旗鞋。高底鞋是最富民族特色的鞋子,鞋底中部足心的地方垫一个高约10厘米的高底,外裱纳好的数层白布。这种鞋跟,分马蹄形、花盆形和元宝形三种,鞋口镶边,鞋面刺绣、堆绣各种花纹。清代宫廷妃嫔所穿的高底鞋和花盆底鞋,一般高3至5寸,慈禧太后的花盆底鞋高约4寸。还有一种说法是满族妇女穿高底鞋,除了美观因素,也跟满族发源于东北寒冷之地有关,用木头制成的厚厚鞋底可阻隔寒气,更好的保暖。

  齐先生说:“现在这些高底旗鞋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收藏领域,成为一种民俗收藏品,制作和绣工比较讲究,鞋子整体保存完好的藏品,市场价格动辄千元以上,不过这类藏品相对比较小众。”

  蒙古族刺绣长靴收藏价值高

  蒙古族传统皮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靴头尖而上翘,靴体宽大,以便在靴内套裹腿毡、棉袜、毡袜、包脚布等,裹腿毡露出靴筒外约两寸。靴面不同部位,以贴花、缝缀、刺绣等工艺装饰各种花纹、图案,穿着舒适保暖。骑乘时,能护腿、护踝,便于行走。能踏沙、踏雪,又可防虫、防露。蒙古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应牧区的自然环境,因此为牧民们所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无论男女,皆穿靴。

  蒙古族收藏爱好者乌兰介绍蒙古靴主要由靴筒和靴底两个部分组成,蒙古靴靴筒内部和靴底都比较硬实,穿着时一般要在靴底垫上毡垫,在脚上套上厚厚的毡袜,以防硌脚。蒙古靴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最传统的蒙古靴靴梢上翘,靴帮为古铜色或棕黄色,靴帮通梁和嵌条为牙绿色,多贴有精美的“云卷”“盘肠”图案。靴身宽大,靴内衬皮、或衬毡。

  “蒙古靴主要分为靴底制作、靴筒制作、上靴子和排靴子四大步骤,需要打层子、纳底子、下帮子、挖云子等50多道工序,制作一双大概需要10天左右才能完成,这还不算刺绣。蒙古靴各种样式一般不分男女,不分左右。靴上的图案包括“二龙戏珠”、“珠宝连城”、“蝙蝠点水”、“五色祥云”,都要手工制作,一位蒙古族老奶奶手工刺绣一双靴子要耗时一两个月,早在五六年前这样一双靴子收就要2000左右,可以说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和民族风情的藏品。”

  时代的产物——三寸金莲绣花鞋

  据说三寸金莲,最早出现于宋代,是古代妇女传统习俗的极端发展。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现在看这种习俗是对女性肢体的一种摧残,但在明清时期这种风俗盛行一时。

  收藏爱好者白女士手中就有这样一双三寸金莲绣花鞋。她向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介绍说:“从一个女性角度来看我并不喜欢三寸金莲,但是从一个民俗物品收藏爱好者的角度看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可以说是极具收藏价值。”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