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字林成弹性解决景区涂鸦问题有效方式
【中华收藏网讯】:笔者的朋友有一次去荷兰,参观梵高美术馆,进门发现一群游客围着《向日葵》合影,甚至还又摸又蹭。他第一惊讶外国的游客这么不文明,第二惊讶这美术馆管理如此松懈,也不管管。
接着逛才发现,之前的画是美术馆仿制的,专门用来满足游客们的拍照和触摸需求,而真品存放的展区则有明显的“不许触摸”“禁止用闪光灯”等标识,绝不允许游客触碰。
这种做法可谓一种疏导。无独有偶,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广东某景区专门开辟了一大片“刻字林”,游客可以随意在20多亩的竹子上刻字、画画。据报道,“刻字林”刚开放两天就已经有100多根竹子被刻上了字。
到某地游玩,不少人都有通过刻字刷存在感的心态。这种心态当然不值得鼓励,但一时半会儿又消除不了。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和制度加以规诫,一方面就是梵高美术馆和广东刻字林的做法,指定位置,寻求替代,让游客去“任性”、让游客去“放纵”。
如此一来,既满足了一部分人心中隐藏着的拥有欲与表达欲,又使景观能够得到保护,体现出了管理的弹性、创新的趋势,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思路。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夸大这种疏导管理的作用,要看到它的有限性。刻字留念,除了是一种存在感的表现方式,也隐藏着一种违禁快感。有人就喜欢在不被允许的地方乱来,就喜欢寻找那种打破禁忌的“酸爽”。
因此,景区特意圈出的20亩刻字林不一定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留名需求,反而有可能使有些人产生“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念头,专门挑选刻字林外的竹子涂鸦。若真如此,管理机构的一番苦心岂不付诸东流?
“到此一游”的涂鸦痼疾,这么多年都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管理方保持打压态势,总归难以持续。思路一变天地宽,找到一种弹性的管理方式,让各方都能接受,才是靠谱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广东刻字林的探索,值得鼓励。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鉴别汝窑不要局限:器型丰富,远超你的想象!
- 眼学与算法:下一次财富浪潮藏在古玩艺术品里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从收藏家视角看中国艺术品:未来十年发展与趋势走向
- 别被骗:款识未必是鉴别官窑器的唯一要点!
- 艺术品价格飙升的真正原因......你想不到吧?
- 千年铜锈比黄金更保值:暗流涌动的文化硬通货战争
- 带褐斑的龙泉窑,凭什么能价值千万金?
- 带褐斑的龙泉窑,凭什么能价值千万金?
- 和田玉古玉:千年文明的瑰宝,收藏界的“软黄金”
- 投资字画需要财力、眼力、机遇, 高眼力者更富有!
- 未来最富有的人 ,是懂艺术的人!
- 万法归宗:这个品类不起眼,但是贵得有内涵!
- 耿宝昌:三招教你辨别康熙官窑与民窑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