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破坏屡见不鲜只因破坏代价低
【中华收藏网讯】:南京雨花台区某一大型工地,1月8日发现两座六朝古墓,3月26日,当考古专家入场时发现古墓已被毁,另发现的4座六朝古墓,也被施工方连夜铲平。
六朝古墓被毁,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大量文物古迹被肆意毁坏,其动机非“反文物”的意识偏执,恰恰是文物保护和文物市场发展“双增强”之时。我们也注意到南京出台了施工前先进行文物考古的规定,南京在文物执法上也算尽了力。然而,貌似强大的文物保护网罩不住文物,令人反省。

一个直截了当的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与违法获利的巨大反差。按现行法律,文物被毁的最高代价是罚款50万元,与其说是震慑施工方和开发商的处罚,还不如说是动辄数十亿合同金额的施工项目毁坏文物的许可证。
被保护的成了被伤害的。面对珍贵文物屡次被毁的事实,文物保护法必须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
首先,文物毁坏的主体往往是财力物力庞大的开发商,开发商与施工方往往构成雇佣关系,施工方的行为也相当于是开发商的行为。确认毁坏主体,明确替代责任,把法律的绞索套在开发商身上,让他们无法再把责任推给临时工,推给施工者。其次,由现有50万元封顶的行政处罚,改为与开发商项目投资额挂钩的“累进罚款制”,项目投资额越大,罚款越重,让其付出把法律当儿戏的沉重代价。

最后,既然文物产权归于国家,国资代表机构就应跟进,代为提起民事损害赔偿,文物保护不能仅靠行政处罚的行政责任网。如有必要,应启动针对开发商和施工方法定代表人的刑事替代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最终追索的震慑,让躲在幕后的操纵者和主使者,真正为故意毁坏不可修复文物付出个人自由的代价。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这个被市场热捧的品类,真是太厉害了!
- 这些禁止出国展览的老窑瓷:你知道有多牛吗
- 蓝色狂想曲:元青花如何用百年时间征服世界
- 断代|明永乐青花瓷鉴定的十二要点!
- 青花大王王步:蓝分五色,你会辨多少?
- 别争了:这才是未来古董文物鉴定的方向
- 最低调的国宝:鉴定3次皆为赝品,花50元买下,如今价值上亿
- 古玩市场:还能继续涨吗?
- 升值100000000倍!你知道这些艺术品有多么的值钱吗 ?
- 只要藏品不假,任凭风吹雨打,市场正在检验着谁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 为什么三星堆不敢再挖了?越挖越惊心的背后原因
- 马未都 : 收藏行业是上流社会有钱人的标签!!
- 国内艺术品市场资产规模远超超越想象,藏家们都是黑马!
- 鉴别汝窑不要局限:器型丰富,远超你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