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钱币上曾出现汉字
在流通到海南岛的一些外国银元和纸币上,很大一部分都铸有或印有中文。有趣的是,这一现象止于1937年之前的钱币,此后发行的外币上就再也看不到汉字的身影了。个中缘由又是什么呢?
譬如,在1904年和1920年马来亚发行的“壹圓”大洋正面,就有中文、阿拉伯文和英文3种文字,其中楷体的“壹圓”两个大字居中。
而1927年和1931年荷属印尼先后发行面值25元和10元的纸币背面,共有4种文字加以说明纸币的用途,其中中文居左。
1904年和1920年马来亚发行的“壹圓”大洋,有中文、阿拉伯文和英文。
1935年马来亚发行的一元纸币,正面正上方为一行中文“叻嶼呷国库银票”,左下角有3个手写体的汉字——“壹大圆”;纸币左侧还有一片留白的位置,对着光线一照,里面有一个老虎头的暗纹水印。
业内专家中华收藏家协会秘书长龚经强说:“叻嶼呷国库银票”就是口头简称的“叻币”,也叫“老虎纸”,主要由文昌、琼海的华侨从马来亚带回,在文昌、琼海一带流通,这是由于民国政府滥发货币,通货膨胀,老百姓都不信任国币造成;在经济、文化中心的海口,人们最认可、市面上流通的是港币。
1935年马来亚“壹大圆”纸币,正面有中文。
然而,到了1941年发行的马来亚一元纸币上,老虎头的防伪水印还在,但不再标注中文。
无独有偶。1941年和1943荷属印尼发行和流通的25元和1元面值的纸币上,背面也只剩下两种文字,不再有中文。
1941年马来亚发行的壹圆纸币,正面背面都没有中文。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东南亚国家不再在钱币上使用中文呢?
“清代咸丰八年,即1848年,海口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之后,不但有大量的洋货、洋币流通到海南市场,更有大量的沿海居民下南洋谋生,加上历史上的移民,侨居东南亚的侨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话语权,对当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钱币上的汉字恰恰体现了他们身份和地位非同往日。”钱币收藏专家王福和认为,“可是,从清末到民国,积贫积弱的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败,但毕竟国家还是统一的、独立的,海外侨民的身板还是硬的。直到1937年日本侵华,国军无力抵抗,节节败退,民众流离失所,度日艰辛,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一落千丈,那些东南亚小国,自然也放弃在纸币上使用中文了。”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从2025年书画春拍看艺术品市场风向
- 资产新风口!谁掌握艺术品资产,谁就掌控金融与证券未来
- 未来艺术品收藏趋势如何,一起看看数据分析!
- 玩古陶瓷:眼界不要局限,一眼辨真假才是真功夫!
- 不懂收藏的人,被称为“隐形贫困”人口!
- 中国文物最大的危机:不是流失海外,而是......
- 争议:鸡心罐到底是文房器还是酒器?
- 未来几年:哪些瓷器或会被市场看好?
- 三代之后,你留给子孙的绝不是银行卡数字:古玩暗藏的家族金矿永不塌方
- 未来几年:哪些艺术品最具备投资价值?
- 老行家神预言:未来爆火的热门藏品,竟可能是这些!
- 古玩艺术品是永恒的财富:谁拥有谁就富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弘仁元“借”科技之翼,打造艺术品收藏共享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