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看豹纹在古代的巧妙运用

发布日期:2016-09-01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126   版权与免责声明

豹纹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之一。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女神西王母已穿上了绚丽多彩的豹皮衣。此后,豹纹作为勇士和君子的标志,被装饰在各种物品上,其中的豹尾车、豹尾幡、豹纹“补服”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产物。

戴敦邦 《西王母》.jpg

戴敦邦 《西王母》

用豹纹作设计元素历史悠久

提起豹纹,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到时尚服饰,以为豹纹是近百年来才流行的设计元素。其实,用豹纹作设计元素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的服饰、车饰、仪仗饰及青铜器纹饰、陶瓷纹饰中,都可以见到豹纹的身影。

熊、罴、虎、豹,是古人最常见的四大猛兽,且古人以捕获或役使它们为荣。《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曾训练这些猛兽配合军队作战,在阪泉之野打败了炎帝。《山海经》记载,南山、女床山、女几山、堇理山等都多虎豹,帝尧、帝颛顼、帝喾、帝舜、文王等古代圣王的陵墓常有熊、罴、虎、豹出没。在这四大猛兽中,豹以身手敏捷、花纹绚丽而深受古人青睐。豹的花纹和色泽有几种,人们常根据其差别加以区分。白脸,毛赤黄,纹黑色如钱圈,称为金钱豹;纹如艾叶,称为艾叶豹;颜色不赤而无纹的,称为土豹。《山海经》中记载的玄豹,是黑纹较多的一种豹。《诗经》中记载的赤豹,尾毛赤色而纹呈黑色。此外,古籍记载西域有一种豹纹如金线,称为金线豹。

宋 吉州窑豹纹瓶.jpg

吉州窑豹纹瓶

古人以豹皮为衣象征勇猛有力

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豹皮一向珍贵,古人猎杀野豹,多是为了豹皮。以豹皮为衣,在古代无疑是富有和奢华的表现。在中国服饰史上,谁是以豹皮为饰的第一人?传说西王母是我国最早的“豹女郎”。《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披散着一头长发,能歌善舞,戴玉饰,佩虎齿,着豹尾,这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女神西王母的形象。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说,所谓“豹尾虎齿”,反映了原始人着兽皮留尾的服饰形象。并说这种服饰在云南石寨山出土的青铜滇人舞女中,表现得更加真实而具体,这些舞女有的着虎尾,有的着豹尾。不过,虽有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为证,但这并不意味着美丽的豹纹在古代是女装的专利,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

古人以豹皮为衣,除了保暖,还有某种象征意义。豹子是猛兽,以豹皮为饰,首先是勇猛和力量的标志。就像《诗经·郑风·羔裘》所说的:“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羔裘豹饰”,是指羔羊皮袄袖口的豹皮装饰。此外,豹纹还是“君子”顺应时势实行改革的标志,《周易》有言:“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即言“君子”应当配合“大人”的“虎变”,实行“豹变”。所谓“虎变”和“豹变”,是形容变革的过程有如虎纹和豹纹的变化,最终变成绚丽多彩。《管子·揆度》说:“卿大夫豹饰。”可见古代的豹纹服饰主要用于男装,而且还是武官和卿大夫之类的高级官员的服饰,与现代几乎是女装的专利正好相反。西王母只是上古时期的“豹女郎”,而青铜滇人舞女的虎豹纹饰,是反映古人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对虎豹的崇拜,是用于表演的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豹纹用于女装是极其罕见的。

汉 二豹噬猪铜扣饰.jpg

二豹噬猪铜扣饰

明代武官补服常用虎豹图案

但豹纹用于武士服饰,在明代以前的文物中并不多见。出土于长沙战国楚墓的一个彩绘武士俑,身上布满疑似豹纹的图案,显得孔武有力。明清两代,豹纹出现在武官的“补服”上。“补服”又称“补子”、“补袍”或“补褂”,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在胸前背后分别饰有一块方形的图案,文官用飞禽,武官用猛兽。明代的武官“补服”,三、四品都用虎豹图案。至清代,变成三品武官用豹图案,四品武官用虎图案。

豹尾则多用于装饰旗帜、仪仗队的枪和车。古代将帅的旌旗上,或饰以豹尾,或在旗帜上饰豹纹,称为豹尾幡。《晋书·沈充传》记载:“(沈充)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在宋代,朝廷凡命节度使,有司配给门旗两面,龙虎旗各一面,旌一面,节一支,麾枪一杆,豹尾二面。豹尾幡也用于仪仗装饰,《清会典·銮仪卫·卤簿》:“豹尾幡,悬豹尾,长八尺,上衔金叶,冒以绿革,高二寸五分,径三寸八分,加金铃系旙。”在仪仗队中,天子的侍卫执豹尾枪。

悬有豹尾的车叫豹尾车。晋崔豹《古今注·舆服》称:“豹尾车,周制也,以象君子豹变。尾言谦也,古军正建之,今唯乘舆得建之。”军正,是古代军队执法官之名称,掌军法。自春秋时起至汉代,均设此官。乘舆,即帝王属车,豹尾车在乘舆车队中是最后一辆。它从军正属车变成帝王属车,一说始于唐代。《宋史·舆服志》称:“古者军正建豹尾……唐贞观后,始加此车于卤簿内,制同黄钺车。”

清 三品武职豹补服.jpg

三品武职豹补服

豹和喜鹊连画寓意报喜

从豹尾车用途的变迁及明清官服纹饰的变化可知,唐代以后豹纹的地位一直在上升。虎是百兽之王,其纹饰在先秦时期的地位比豹纹要高,虎代表“大人”,豹只是代表“君子”。虎纹代表王者,豹纹只是代表卿大夫。而到了明代,豹纹和虎纹已经并驾齐驱,同为三、四品武官的“补服”图案。至清代,豹纹进一步凌驾于虎纹之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奇怪的文化现象。

青铜器上的豹纹,除出现在青铜滇人舞女上外,在云南出土的二豹噬猪铜扣饰也异常生动。其造型是一头豹子扑在野猪的身上,另一头豹子被急了眼的野猪按在地上,生动地再现了激烈的野兽搏斗场面,让人过目难忘。

陶瓷上的豹纹更多姿多彩。如汉代瓦当上的回头豹纹展现了豹子矫健的身躯;唐晚期的连环豹纹瓷枕塑造了三只豹子,豹首咬着豹尾,形成首尾相随的连环架势,豹皮上的圆点花纹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吉州窑瓷器有一种纹饰叫虎斑,又称为鹧鸪斑、玳瑁斑,它是以黑黄两种色调的釉色烧制的,虽然名为虎斑,但很多出土文物的纹饰看上去更像豹纹,一概称之为虎斑似乎不够准确。

豹也是绘画和民间工艺品常见的题材。在民间,画“豹脚纹”是为了驱除邪气。因“豹”与“报”谐音,人们常将豹和喜鹊画在一起,寓意“报喜”。“豹”又与“抱”谐音,所以人们喜欢塑造豹与一堆金钱在一起的形象,称之为“抱金钱”,寓财源滚滚之意。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