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滴
砚滴
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古称酒壶为注子,水注之名本此。
古人对砚滴的定义比较模糊,易和水盂相混淆,分辨不清。《陶雅》中说,有嘴的称砚滴,“水丞,谓之水滴,又谓之蟾注”,显然,这里把水盂(水丞)和砚滴混淆了。《饮流斋说瓷》中说:“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归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者则名曰滴,不名曰盂。”也是一个模糊概念,“贮水不多者”,既不准确,也不科学。
砚滴是什么,如何定义?——往砚中注水的各种造型的文房小器物中,有单独的进水孔和出水孔,且水流细缓者谓之砚滴。砚滴做工都比较精美,材质除金属、玉石、玛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设计上,也是穷其工巧,堪与后世出现的紫砂壶艺术相媲美。它们大都古雅别致,多姿多彩,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饮流斋说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具体出现的年代已不可考,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文中所说“古人”语焉不详,但滴晚于盂则是不争之实。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古朴浑厚。熊形玉砚滴,为一张口卷舌,背有双翅,右前肢托一灵芝,呈蹲坐式的飞熊。其雕工粗犷,为东汉时器物。飞熊的传说,古代极多。《武王伐纣平话》:西伯侯夜梦飞熊一只,来至殿下,周公解梦谓必得贤人,后果得贤人姜尚,当时姜尚正在渭水之滨垂钓。后因以飞熊指群主得贤臣的征兆。
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如青瓷熊砚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轻扶左膝,神情专注。顶部有孔为注水口。与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南北朝时期水滴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如青瓷棒槌形砚滴,其形状颇像一条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状流。造型小巧别致。器身刻划卷枝纹,线条流畅自然。从纹饰上看,为南北朝时的典型器物。
南北朝时期砚滴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如请辞棒槌形砚滴,其形状颇像一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状流。造型小巧别致。器身刻画卷枝纹,线条流畅自然。
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导入龟形砚滴,造型为一龟口衔小碗,龟背有柱形钮,龟甲雕刻精湛细腻,为唐代砚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度兴盛,尤以龙泉窑烧制的眼底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作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鱼形的砚滴,为一只跳跃的鱼形,口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别致,鱼身刻纹。通体施以灰青色釉,为元代砚滴中的精细之作。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青花鸳鸯形砚滴,为象生鸳鸯形,背上有圆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体以蓝地留白技法装饰。器型精巧,胎白质细。左上留白地内青花楷书“宣德年制”。
清代砚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莲蓬形砚滴,其造型极为别致,左边一朵荷叶为水盂,边堆塑螃蟹,内有孔洞通向右边莲蓬,莲蓬有出水孔为砚滴。和两件文房用具为一体,前朝所少见,为清代早期器物。在文房用具中砚滴传世品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视,故收藏难度较大。
- 收藏专业术语
- 行话术语陶瓷术语书法术语绘画术语古币术语青铜器术语玉器术语玉石术语拍卖专业术语古家具术语紫砂壶术语钻饰术语翡翠术语邮票术语漆器术语
- 瓷器陶器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陶瓷修复其它分类唐三彩青花瓷珐琅器粉彩
- 字画书法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保存修复投资技巧书画流派常用术语文房四宝
- 玉石象牙
- 入门分类鉴定珍藏保养玉器文化和田玉象牙玺印
- 金银珠宝
- 白金钻石宝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银饰猫眼石红宝石蓝宝石
- 古家具
- 家具常识红木家具紫檀木黄杨木黄花梨金丝楠红豆杉阴沉木红酸枝杞梓木
- 古钱币
- 古币钱币纪念币发行公告历代货币近代钱币
- 奇石化石
- 田黄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珊瑚鸡血石巴林石雨花石化石矿石
- 雕品
- 木雕石雕根雕牙雕竹雕漆器
- 邮票
- 集邮常识市场行情发行公告集邮工具邮品
- 紫砂壶
- 紫砂常识紫砂艺人紫砂工艺紫砂名壶
- 青铜器
- 基础常识青铜年表名称解释青铜名器
- 杂项
- 篆刻碑帖古籍善本鼻烟壶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