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单龙镜

 1)器物名称:单龙镜


 2)年代:辽代、元代
 3)尺寸:直径82mm
 4)简述:圆形,圆钮,围绕镜钮铸有一头尾相连,环绕盘旋的龙纹。
 5)参考价格:10000~20000


  此面龙镜圆形、半圆钮、无钮座、直径13cm、缘厚0.7cm、呈三角状,重490克。整个画面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一条穿行于云水之中的巨龙,为辽镜中所罕见。

  这面铜镜上所表现的巨龙前肢一爪扬起雄健有力,一爪平放于龙首下方,龙尾卷动,前躯匍匐待发,巨龙转首凝视东南,表情神秘诡异,双目炯炯有神,口微张,侧耳屏吸,若有所思,恰似辽圣宗耶律隆绪(其在位51年,是辽朝发展的极盛时期)在带领辽国开疆拓土的同时,窥视着中原那片富庶美丽的北宋江山。整个画面动中有静,静动相托,巨龙取天地之气,云水之形,奋身于排山倒海的云水之中,大有摇撼日月,气吞山河之慨!工艺显为铸模錾刻,刀法娴熟,线条细腻、婉转、流畅,功力极深。汉镜的风格,唐镜的神韵,契丹人的情结与工艺,都在这面龙镜上充分地体现出来。如果说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契丹人和汉人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辽文化,那么这面龙镜当是契丹民族和汉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结晶体。虽然契丹族在元中期以后神秘的消失了(大多数是和汉民族所融合),但契丹族和汉族共同创造的辽代文化、艺术辉煌是永垂史册的!


  辽代共计296年,历经十四位帝王(含感天后萧氏在位七年),大都处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奴隶农民起义、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权力更迭的动乱之中。只有辽圣宗统治的五十余年相对稳定,被史学界称为:辽朝的极盛期!所以从这面铜镜的工艺、品位、风格、文化内涵上来考证推断:应是辽圣宗(公元983年至公元1031年)时期的经典之作

  有一男子乘白马沿土河(老哈河一带)而来,一女子驾青牛沿潢河(西拉木伦河)而来,至木叶山相遇成婚,生八子后发展为八部,即悉万丹、阿大何、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吐六于、羽真侯。西晋、南北朝始有记载,主经渔猎、四季捕鱼、冬春水冻、凿冰钩鱼,稍后也经营畜牧,逐寒暑随水草而居。公元907年前后,契丹部落开始出现农业,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作为契丹奴隶主的总首领,仿汉人王朝体制,建国称帝,建立了契丹族的奴隶主国家,尔后,在众多汉人的居住地,也保留了封建制。在官制上建立两套政治制度,实行南北面官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并启用汉人为官,有的还委以重任,如汉人韩德让公元999年任南院枢密使兼北院枢密使,总管契丹汉人两院事务,封大丞相,总揽辽朝军政大权。


  在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学,他们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为万世所尊。辽太祖兴建孔庙,并命皇子倍春秋祭奠。佛教在辽朝也广为流行,佛教来自天竺,但自唐朝逐步中国化,辽朝的佛教实际上已作为汉文化的一部分而流传。唐诗的魅力也深深打动了契丹人,契丹贵族多学作诗赋,圣宗、道宗极善作诗,辽代流传下来的一长篇诗作《醉义歌》全篇以汉语用韵,如开头四句“晓来雨霁日苍凉 枕帏摇曳西风香 困眠未足正展转 儿童来报今重阳”。

  契丹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均以汉字字体改作拼音字,缺点甚多,行用不便,仅在契丹贵族文人中使用。宋哲宗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命苏辙(北宋大散文家)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出使辽国,回来后报称,本朝民间开版印行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显然辽文化主要是以汉字作为工具而传播发展的。汉文化在辽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上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个特殊表现方法,中国画在古代分工笔和写意水墨,到了明清至今中国绘画又完成了水墨大写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面龙镜同其他题材的龙镜不同的是没有龙鳞,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根本就没有铸造龙鳞。这又表现了当时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元代的绘画是最注重笔墨的,现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就充分肯定元人在笔墨上的成就。这面龙镜全白光,同元中晚期铸造的多宝题材的铜镜的铜质接近。整幅画面只表现了一条龙,龙身用写意的笔墨完成,动感十足.龙头用笔简单勾勒,笔笔传神,没有多余的笔画,底部波纹涌动,同龙的整个动态搭配的和谐统一,综观整个画面达到了简单表现而意境深远的境界。从这面镜子的铸造工艺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美的追求的不同层次。


    上一篇:双龙镜
    下一篇:双龙镜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