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自从发现了青铜材质,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青铜遂成为一个时代鲜明的标志。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从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黄河流域中原二里头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阳东郊)和其上游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成为延续二千多年的青铜器时代,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青铜器早期为新石器时代,散见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铜器时代后期,则被瓷器和铁器制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异彩。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铜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宫廷礼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陈设品、工艺品,其造型也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仅纹饰就有兽面纹、乳行纹、蚊纹、风纹雷纹、龙形纹、龟鱼纹、曲折纹、云雷纹、蟠螭纹、几何纹、竹节纹、菱形纹、直纹、斜纹、六山纹、叶纹等几十种。从生活用品到乐器,从饰品到战争武器。可以说如繁星满天,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历代王室、宫廷、候门、伯爵们生前陈设豪华璀璨耀目,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贵富丽和考究的佐证。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以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近代以来,青铜器大量出土,使长久处于朦胧的中国古代史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现改为“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今改为"后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自从发现了青铜材质,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青铜遂成为一个时代鲜明的标志。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从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黄河流域中原二里头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阳东郊)和其上游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成为延续二千多年的青铜器时代,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青铜器早期为新石器时代,散见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铜器时代后期,则被瓷器和铁器制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异彩。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铜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宫廷礼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陈设品、工艺品,其造型也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仅纹饰就有兽面纹、乳行纹、蚊纹、风纹雷纹、龙形纹、龟鱼纹、曲折纹、云雷纹、蟠螭纹、几何纹、竹节纹、菱形纹、直纹、斜纹、六山纹、叶纹等几十种。从生活用品到乐器,从饰品到战争武器。可以说如繁星满天,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历代王室、宫廷、候门、伯爵们生前陈设豪华璀璨耀目,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贵富丽和考究的佐证。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以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近代以来,青铜器大量出土,使长久处于朦胧的中国古代史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上一篇:狩猎画像纹
下一篇:合范
推荐图文
- 收藏专业术语
- 行话术语陶瓷术语书法术语绘画术语古币术语青铜器术语玉器术语玉石术语拍卖专业术语古家具术语紫砂壶术语钻饰术语翡翠术语邮票术语漆器术语
- 瓷器陶器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陶瓷修复其它分类唐三彩青花瓷珐琅器粉彩
- 字画书法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保存修复投资技巧书画流派常用术语文房四宝
- 玉石象牙
- 入门分类鉴定珍藏保养玉器文化和田玉象牙玺印
- 金银珠宝
- 白金钻石宝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银饰猫眼石红宝石蓝宝石
- 古家具
- 家具常识红木家具紫檀木黄杨木黄花梨金丝楠红豆杉阴沉木红酸枝杞梓木
- 古钱币
- 古币钱币纪念币发行公告历代货币近代钱币
- 奇石化石
- 田黄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珊瑚鸡血石巴林石雨花石化石矿石
- 雕品
- 木雕石雕根雕牙雕竹雕漆器
- 邮票
- 集邮常识市场行情发行公告集邮工具邮品
- 紫砂壶
- 紫砂常识紫砂艺人紫砂工艺紫砂名壶
- 青铜器
- 基础常识青铜年表名称解释青铜名器
- 杂项
- 篆刻碑帖古籍善本鼻烟壶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