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传统连环画衰落的思考

  从外部环境方面考虑,作为一种宣传和教育工具,“小人书”在特定的时期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在新的社会时期,连环画这种传播形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因此“小人书”的衰亡是一种必然。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悲观地认为连环画必然会由衰败走向消亡。这就如同在图书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古籍“线装书”必定为新的出版物取代一样,是很正常的。应该说,小人书完成了它该完成的使命。而连环画还会以其它艺术形式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传统连环画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在艺术表现上有很高的水准,但一图一文的简单对应形式、静止不动的画面,令许多孩子和年轻人觉得枯燥。而且中国连环画多是从名著改编而来,缺乏独创性。人们呼唤连环画在保留传统优点的同时,也需跟上时代的脉搏,实现新的突破。


  只有改变表现形式才能使连环画继续生存下去。连环画可以保留传统连环画的优势和生存点,吸收其他媒介表现手法。比如电影,有人说“电影是活动的连环画, 而连环画是不动的电影。”连环画的表现形式上, 诸多“镜头”处理, 曾为电影提供过很好的借鉴; 当然在连环画的表现形式中, 吸收电影“画面”的某些连接方法,为视觉艺术取得最佳的观赏效果, 也逐渐成为当代连环画创作的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追求。


  连环画创作, 不仅在题材上可以拓宽,社会生活、科技、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诸范畴皆可涉猎, 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追求连续性强, 动作大, 形象夸张, 文字语言减少到最低程度, 甚至可以全凭画面“说话”, 这样一来, 不仅迎合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少年一代的阅读心理, 而且也适应快节奏时代生活的需要, 成年人也容易接受。“卡通”就是其变形中的一个代表。


  “卡通”, 是连环漫画和动画片相结合的产物。连环漫画,人物形象夸张, 动作大, 构图简练, 也有幽默感, 但它不是那种单幅的漫画, 而是采用漫画的形式创作的连环画。另外, 不要以为一提“漫”字, 就想到变形、夸张, 同那种讲求准确的造型和优美的线描之作对立起来。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 造型夸张, 但用线讲究, 既有“骨法”且有“用笔”, 民族特色很浓。


  “卡通”(cartoon) ,原指的是电影片子, 就是画家设计人物形象、动态和环境, 通过电影功能把画面“动”起来, 所以卡通也可以称为“动画”, 它是美术和电影的有机结合。不过, 卡通艺术由于来自电影片子, 它当作绘画形式搞成出版物, 受到了造型简略、动作带有程式化、线条不讲求本身的美感等局限, 在艺术的深层不能等同于传统的连环画。卡通画的特点是画面变化大, 对“故事”的表达, 形象直观而且生动, 尤其是它吸收电影的镜头连接手段, 省去许多文字说明, 受到少年儿童, 包括一般文化水平的成人的欢迎。


  连环画创作, 在专家队伍中, 有追求“展览效果”和“出版效果”的区别: 为了使连环画进入“艺术殿堂”, 只求其艺术性, 往往忽视它的可读性, 以至把传统形式的连环画和卡通连环画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卡通连环画是连环画的另一种形式, 我们完全可以使它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健康、完美, 更加具备中国的特色; 逐渐克服一味搬用外国, 形象单一, 过于“漫画化”的不足。


  传统的连环画, 作为一门艺术, 它的内函, 它的形式追求, 除了要保持民族优秀的文化特色, 还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 人们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的变化, 合理地吸收兄妹艺术特别是影视艺术, 甚至是国外同类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 这是很有必要的。


  连环画的生命力在于反映时代生活, 在于有广大的读者,只有适应了社会、反映了时代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