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入手“新中式”古典家具要关注其创新设计与做工

 近年来,“新中式”、“新明式”、“新古典”等家具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2014年,古典家具行业受经济大环境以及房地产遇冷的影响,开始走下坡路,于是不少传统中式家具企业也开始试水“新中式”。


  2015年春,随着深圳、东莞等各大家具展会上各种“新中式”家具大量推出,一些新中式家具设计款型晓畅简洁,同时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要,受到市场好评,但也有一些“新中式”家具“不中不洋”,令人疑惑。


  有一些消费者因为知道红木原材料珍贵,抱着保值增值的愿望购买了新中式家具,但数年之后发现家里的“新中式”家具仅仅具有使用价值;也有人关注到近年来拍卖市场对仿古家具的认可,从而对“仿古”与“创新”的边界感到茫然。


  日前,《中国传统家具》专业论坛第二场专题研讨会以“中国传统家具的范围边界与定义”为主题,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毋庸讳言,中国传统家具需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审美的变化而改变。中国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伍炳亮曾说,我们所谈的传统家具,主要是以明清两代不同风格的家具为代表。明式家具的简约空灵、方正素雅,与清式家具的繁缛华丽、庄重肃穆形成强烈对比,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繁简各异的艺术手法,共同建构了我国传统家具的辉煌成就。


  市场创新设计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对传统家具文化的理解


  正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木器家具行业的先辈身处不同的经济文化环境,勇于对家具艺术形式进行改良创新,才使得我们今天得以瞻仰明清两代传统家具的艺术高峰,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家具艺术进行改良和创新,是各历史时期家具制造行业所面临的时代使命。只有在继承传统家具艺术精华的同时,不断进行改良与创新,设计制作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传统风格古典家具”,才能使我国传统家具艺术持续发展。


  然而,对中国传统红木家具的创新,市场上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伍炳亮认为,单纯从外在的造型去拼凑模仿,只是伪创新。他说:“现在市场上的创新设计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理解。有些现代红木家具企业和设计师在作创新设计时,借用了明清家具风格的局部某些元素,但是整体器型是另类设计,这类家具从整体器型设计脱离明清家具风格的特征,单纯从外在的造型去拼凑模仿,这样的设计不属于传统家具创新设计的范畴,只是标新立异的伪创新。另外一种错误的创新,体现在对明清家具风格元素的胡乱搭配,我就看过一些这样的设计,比如在明式风格款型的家具上运用清式风格的纹饰,生搬硬套地组合,完全不是和谐的融合设计。看起来好像是创新了,实际上是一种尴尬,只会显得设计者对传统家具的风格、地域流派没有真正的认识。”


  《中国传统家具》杂志总编邓雪松更言辞激烈地认为,当代所谓的一些新中式设计师,“最喜欢玩的手法就是对于传统经典的家具造型以拉伸变形、解构重组,变换材质、嫁接杂交”, “不土不洋、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伦不类,名为艺术,实际是打着艺术的幌子装神弄鬼”。


  低劣的设计与做工降低了珍贵木料的价值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认为,中国传统家具改良创新的底线应该是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线条与图案),继承榫卯结构、传统工艺,全部以天然木材为基材,严格遵循从古至今所沿袭的取材标准以及拼接、包覆工艺。他提出,榫卯结构与框架结构是传统家具的灵魂所在。参加讨论的大部分专家赞同他的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要创新,首先要了解传统中式家具的内部结构,传统中式家具的精髓不仅在于其优美的外部形态,更在于易被忽视的结构深处。


  对于这样的观点,坊间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对消费者来说,家具终归还是要实用,只要木材好,不是假货,做工坚固耐用,设计方面不那么符合古代范式,而是带有一定的西式设计,如使用螺丝钉、乳胶粘合,也未尝不可,或许还更加符合现代人家居装潢与生活习惯。”一位观众更举例说,古人用的书架隔间较大、隔板厚度薄,用来储藏今天木浆纸、铜版纸制作的书籍不再合适;而严格按照尺寸制作的官帽椅,坐上去双脚不着地,也让很多人觉得不够自在。对这些家具进行改良,才更符合人们的需要。


  事实上,这样的家具价格更加便宜,在消费市场上大有人青睐。为数不少购买红木家具的人,看到拍卖新闻上称一张王世襄先生旧藏的黄花梨独板大画案能拍1200多万,觉得“那件画案也不过是近代作品,样子看上去简简单单,就能卖那么贵,看来只要是黄花梨家具,就一定能升值”,于是忽视形制与结构,只关注家具的木材,花几十万、上百万买了红木家具,过了几年才发现,这些家具不但没有升值,反而连原木的价格都不如了,这就是低劣的设计与做工降低了木料的价值。在红木资源日渐紧缺的今天,这是很可惜的。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杨波曾在今年早些时候在《中国文化报》上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式”家具是不可替代传统中式家具的。在收藏实践中,我常常遇到前辈提醒:“想要收藏,就要收藏那些让子孙后代也能喜欢的经典之作,这样才能入手。”从民国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在传统基础上改良的家具,也可以算是“新中式”。但现在看来,民国家具如何能与明式家具相比?“新中式”家具在销售额方面有可能超越传统中式家具,但在历史认可度上则是无法超越的。


  杨波所说的这种历史认可度,也决定着这些家具的收藏价值。只有材质与形制、结构法度精严、均臻完美的作品,才能保值,而那些不伦不类的设计、低水平的生产制作,得到的只是日用品,而非具有艺术价值的、可以收藏的作品。


  传统家具艺术样式也需要使其适宜现代生活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生活中,传统红木家具仅仅是作为收藏欣赏的对象,还是应该成为具有实际生活使用功能的家具呢?


  伍炳亮认为,应该是两者兼顾,既要原汁原味地展现传统家具艺术样式,也需要使其适宜现代生活。“例如家具使用功能上的创新设计问题,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坐卧习惯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坐惯了沙发,再去坐明代四出头官帽椅,就会觉得不放松、比较累,难以习惯,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家具设计理念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在明代,中国古代的官帽椅多放在厅堂之中接待宾客,椅子强调的是‘正身’功能,要求坐在这张椅子上的人体现出儒雅庄重的坐姿,要符合儒家的礼仪规范。而现代文明中,对这部分功能的要求淡化了,家具设计时强调的是要让使用者感到随意和舒适,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这一需求运用传统家具的造型方法和榫卯结构,结合现代人体工程学来创新设计既有明清家具造型风格特征和神韵,也符合现代人坐卧习惯的家具。”


  多年从事红木家具设计制作的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委员会执行主席李兴畅认为,中国传统家具必须坚守两个大要素:文化与技艺。“文化是承载是核心是灵魂,技艺是让文化得以继往开来的手段,两者丢掉任何一个,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便将走失方向。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更主要的是我们的行为习惯在变,我们要的是舒适,是养生,是与时俱进,只有把这些东西吃透,才能让传统家具的传承与创新有新鲜感却又不乏中国味道。”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