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台湾的竹编艺术

台湾地处温带、亚热带之间,既生长温带散生单株型竹子,也生长亚热带联株丛林型竹子。台湾原住民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吃的是竹笋,戴的是竹笠,穿的是竹鞋,坐的是竹凳,住的是竹屋;劳动工具中,也多有竹制品,如渔具、农具、猎具等。日本占领时期,又受日本竹文化影响,形成独特的竹文化底蕴,编织技巧也有所提高,因此台湾竹编艺术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世界竹编艺术领域享有盛名。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祖国。为了加强宝岛和大陆之间的文化联系,当时的中央政府责成中央博物院、中央图书馆举办一次传统文化展览,在台进行巡回展出。王振铎从同仁堂借了一批瓷器,从郑振铎处借了一批陶俑,钱钟书、向达分别从中央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借了一批宋元刊本,组成一个临时展览,开赴台湾。布陈以后,借此机会,王振铎与钱钟书、向达参观了当地的文化机构,拜访了地方文化名人。作为一个博物馆的科学工作者,王振铎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台湾竹编艺术这块宝藏,不失时机地搜集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竹编艺术的代表作品。过去,博物馆馆藏竹器,仅有竹刻一类,器物多半是文人雅士所喜爱的笔筒之类;对于民间竹编,则不屑一顾,既一无所知,也不介意,显示出博物馆的贵族气息。


台湾的竹编艺术在一个世纪以前,仅限于生活、生产用品,如斗笠、竹桶、蒸笼、簸箕、桌椅、床榻、房脊等物;日本侵占时期,台湾的竹编艺术从生活、生产用品扩展到文具、装饰品、艺术品类,编织也由粗工演变为细工。王振铎首先发现清光绪年日本工艺家编织的文具匣和灯罩。这两件竹器色泽优美,编织严谨,花纹新颖,令人爱不释手。文具匣长30厘米、宽18厘米、高6厘米,由0.5厘米宽的竹篾条平织而成,竹条之间有空格,每格大小如一,其严谨程度,似乎不是手工而为,而是从流水作业线冲压出来的;竹篾条呈枣红色,古朴大方,里面盛放信笺、线装书。灯罩径长23厘米,宽5厘米,窗花花纹,竹丝为栗褐色,置放在灯具上,使人感觉到室主人是一位朴素而又儒雅的人。台湾竹编花篓,器形最有特色,有双耳提罐形,有竹桶形,有背篓形,还有杯、瓶、钵、锅、提篮形的,编法有平织、纵织、斜织、旋织,起框分内起和外起两种,花纹设计有章法可寻,也可根据工艺家个人爱好随意编织。其中背篓形花篓在器形设计上很有特色,工艺家利用人们习见的背篓作依据,起框为外起,内承席篓,器形稳定,又富有诗意;双耳直罐花篓在纹饰上更有创新,工艺家巧用材料,用细竹枝作装饰,尤为典雅。最为精巧的是两件竹编小件。一是蚯蚓笼,过去,我们经常在明清字画里看到渔翁钓鱼图,渔翁腰里常别着一小竹笼,以为是装鱼所用,其实是装蚯蚓的;蚓笼径有收分,有木塞塞之;蚯蚓在笼中蠕动,透气,却无法溢出。今看到实物,才了解明清字画里的实际情况。二是蝈蝈笼,其笼设计为葫芦形,置放在古木断枝之上,夏可盛蝈蝈,秋可盛蟋蟀,耳听此声,目睹此物,饶有一番趣味?


王振铎的台湾竹编艺术收集,必然扩大博物馆工作者的收藏视野,使其眼光朝下,面向民间;同时也给竹编工艺家提供一些实物资料,用以推陈出新,繁荣竹编艺术事业。


目前,台湾竹编艺术已经出现吴圣宗、黄涂山那样大师级的人物,他们通过办个展,把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并且在工艺院校开课,传授竹编知识,形成一支创作队伍。相信内地的竹编艺术家会奋起直追,形成自己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