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笏上多少事 尽付流水中

笏,古代大臣在朝廷上见君王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上记所奏内容。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朝中就有笏,它是朝官见皇帝时必带之物,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时才逐渐废除。历代所用的笏叫法不同,初称手板、尺板、朝板等,一般品级的官员用木质或竹质的笏板,诸侯大臣用象牙笏板。元末明初后规定四品以上大臣用象牙笏板,后均称牙笏。


牙笏上窄下宽,有弯曲度。笔者收藏的牙笏全长49厘米,上窄3.8厘米,下宽6.8厘米,厚约3厘米。表面呈棕黄色,中有棕色斑点,光泽圆润。牙笏正反面有黑色丝状纹,俗称“雀丝”,纹理清晰。遗憾的是此牙笏9厘米处断裂,据原藏者介绍,断裂处是用银质片包接,自认为不美观,6年前将银质磨掉,成为一件憾事。此牙笏另一个特点是象牙剖开后中心没有出现牙心线纹,一般的牙笏中心都出现偏深棕黄色的牙心线纹。可见此牙笏未剖开时的象牙比较硕大,牙亦大而粗。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高官显贵、诸侯大臣们都备有入朝进殿带的牙笏。《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注》开头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就是形容家里做大官的人多。中国文明史已经走过了上下5000年,现今遗留下来的朝中必备――“牙笏”,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