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历代根雕艺术(二)

宋、元时期的根艺


到了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发展,同时也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采用各种树根雕刻佛像,常常与泥塑媲美。至今在我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中,仍然保存有根雕佛像。同时还为宫廷和庙宇增添了不少贵重文物和陈设。在宋代《太平广记》“荆根枕”中详细地记载着利用荆树根创作狮子形木枕赠送庙上的故事。书中说,古代有一位商人叫张弦,一天他骑着马路过华岳庙前,把马栓在一棵金荆树上便就地睡了起来。突然马受惊拖走了这棵金荆树。张弦惊醒后便追到马前,取下这棵树仔细观察,只见根部形状好像一头狮子,头、爪、腿俱在。张弦将此带到华阴县城,请一位木匠进行雕琢修整,加工成为一个狮子形木枕,献给华岳庙上。这守庙人如获至宝,将它锁在柜中,精心珍藏起来,路过此地的人要用百元钱买通守庙人,才得以看到。这个例子充分地说明了根的艺术在当时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后来随着唐、宋的木、竹雕刻艺术派别的演变和刻技的发展,根艺美术的创作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技艺上的发展局部雕刻的根雕作品层出不穷,使根的艺术形成了根雕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根艺实用品。元代名画家王振鹏借用根雕的艺术的自然古雅之美,作为他创作绘画作品的素材,他的《伯牙鼓琴图》中香炉几架就是当时的实用根艺作品。


明、清时期的根艺


到了明代、根艺就更加发达。从一些文献记载中,可看到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适合人们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出具有实用价值的高级家具以及其他实用品。尤其当时的跟制拐杖更为出名。明代传有李东阳《灵寿杖歌》:“谁采青壁红琅 ,见之慕之不容口。锡以嘉名曰灵寿,爪之不入行有声,金可同坚石同久。吾家此物旧所有,神与相扶相守。”明代谢在杭所著《五杂俎》书中“物部”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蝉椅,盖本与此。”在“长物志”中也记道:“以天台藤为之,或得古树根,如虬龙结曲臃肿,槎牙四出,可挂瓢笠及数珠瓶钵等器,更须莹滑如玉,不露斧介者为挂,近见以五色芝粘其上者,颇为添足。”除了文字记载,明代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画中,也出现了树根椅子(图1)。在上海市豫园中玉华堂内,至今陈列的根制双椅、玉玲珑麒麟和凤凰等实用品及观赏品,也是明代根艺家们采用榕树根创作出来的(图2)。在《陶庵梦亿》书中,对明代人溪澄有这样的记述:“貌若无能,而巧夺天工……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行之盘根错节,以不易刀斧为奇,经手胳剖磨之而逆得重价”。


到了清代,根艺创作又有了新的成就,在《胤祯妃行乐图》画中,有呈现出天然树根的床。当时著名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故居山东淄博市陈列的文物中,有他自己用树根创作的纸案艺术品。据孔府有关记载,衍圣公孔毓圻曾向康熙帝上贡根雕如意、寿杖等物。清代也有用树根拼接的坐椅(图3:乾隆帝坐椅)。清人顾禄在《桐桥倚桌录・工作》中记载:“杖,俗称拐杖……大抵琢取山中榔、栗、楂老干为之,亦有方竹、剡藤为之者,光润可喜。”又据施鸿保《闽杂记》卷记载:“佛面竹,长一二杖,粗及把,节甚疏,每节有一佛面,眉目口鼻皆具,可谓手杖。俗称定光佛杖。”


现代的根艺


解放前,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根艺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宁海、浦江的“柴珠人”雕刻,嘉定、福州等地的竹根创作和树根家具生产逐渐衰落。许多专业艺人改行转业,使这门艺术濒临绝境,后继无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根的艺术在全国各地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从事根艺创作的人越来越多,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在1983年《根的艺术》记录影片拍摄后,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根的艺术联展”,并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使中国根艺美术走上了正规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将这门艺术定为“根的艺术”简称“根艺”,建立了根艺理论学说,使它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全国各地根艺作者和爱好者进行了10年的不懈努力,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国根艺美术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994年9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由二级学会晋升为中国文联所属的一级学会――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现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了40多个根艺团体,会员遍布各省、自治区、市。根艺作品的艺术创作和制作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中国根艺美术正以新的姿态,沿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走向繁荣和兴旺。

    上一篇:根艺创作过程
    推荐图文